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贴就可见下载地址:
作者:吴孟超 (作者), 吴在德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7版 (2008年10月1日)
精装: 343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7102629
条形码: 9787117102629
产品尺寸及重量: 29.8 x 21.8 x 16.4 cm ; 8 Kg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黄家驷外科学》是当前中国最权威的外科学著作。
1960年第一版 主编黄家驷
1986年第四版 主编吴阶平 裘法祖
1993年第五版 主编吴阶平 裘法祖
2000年第六版 主编吴阶平 裘法祖
2008年第七版 主编吴孟超、吴在德
历届编委:黄家驷、兰锡纯、曾宪九、方先之、吴阶平、裘法祖吴孟超、吴在德
1993年曾荣获国家颁发的首届国家图书奖;
1996年荣获卫生部首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第一版到第三版原名《外科学》,1985年黄家驷逝世,为纪念这位中国外科学的奠基人,从第四版开始改称《黄家驷外科学》。本书已先后发行25万余套。
本书第六版共120章,参加编写的有50个单位的140位作者,几乎遍及全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全书的一半章节是完全重新撰写的,其余一半章节也作了很大的修改和补充,尽量做到较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概念以及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措施。这部书仍然是一部参考书,其主要对象仍然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以及省、市和厂矿、部队医院的高年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和研究生、进修生等。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临床实践写出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尽量做到“百家争鸣”,其最终目的是力图帮助读者更新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七版是一本外科专业高级参考书,是从1960年5月黄家驷主编《外科学各论》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发展而成的。本书继承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6 版传统,其章节设置系统涵盖了外科基础、麻醉、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整复外科、小儿外科和战伤外科各相关专业领域,介绍的病种则较第6版有所增加。全书共125章,730万字,插图2200余幅。
本书在内容上突出了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并重的特点。为适应当前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实际现状,在《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的基础上,删陈更新,注重反映当今国内外外科学的新进展,除在各章节中介绍新的理论知识、诊断技术和治疗措施以外,同时还增加了诸如外科领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外科科学研究和外科与循证医学、周围血管腔内治疗和外科疾病的生物治疗等章节。鉴于现今微刨外科的普及与发展,除在各相关章节分别予以介绍以外,将《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的腹腔镜外科一章,增加内容并调整为内镜外科、腔镜外科和借此发展起来的外科机器人技术等内容列入现代外科诊疗技术章内。
本书执笔者根据自己深邃的理论修养、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力求对理论基础、基本知识阐述全面、完整,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系统性大型专业参考书的深度;同时还注意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及相关的发展现状和趋向,以利于读者获得启迪和思索。本书在内容编排和文字阐述中注重主次分明、概念清楚、观点明确和易懂易读。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吴阶平,男,l9l7年生,江苏常州人。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香港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美国泌尿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哈佛大学一麻省理工学院健康学客座教授等。
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一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西澳大利亚墨达克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作为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使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以恢复,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独立疾病,为国际上所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与同道合作把输精管结扎术发展为输精管绝育法,在国际上受到重视。
从事医学教育工作达50余年,共发表医学论文l50余篇,编著医学书籍2l部,其中主编13部。获得全国性科学技术奖7次。获首届中华人口科技研究奖、北京医科大学首届伯乐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巴黎红宝石奖、巴黎红宝石最高奖、日本松下泌尿医学奖等。
吴在德,男,1927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教授。1955年中南同济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即存同济医院外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专长肝胆外科。历任外科副主任,同济医科大学腹部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及同济医科大学校长。
吴任德教授为我国最先(1958年)尝试开展狗肝移植和最早(1977年)开展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者之一。曾主持或参加10余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l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l项,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l项。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等学术著作16本,其中主编《黄家驷外科学》 (第7版)、全闺高等医药院校面向2l世纪教材《外科学》 (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 (第6版)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 (第7版)等7本,副主编l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曾任中德医学协会丰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和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武汉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副会长、《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和分别担任10余种学术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1998年获德国医师公会荣誉奖章。2004年获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杰出成就金质奖章。2007年获德中医医学协会宝降奖章。
裘法祖,男,1914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39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外科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会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从事外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达65余年,是推动我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发展主要开拓者之一,亦是我国器官移植外科主要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对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有效地控制了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在我国最早开展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的肝移植研究,于1980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近10年来致力于胆道流体力学与胆结石成因的研究;在其指导下,自体外牛胆汁中研制培育出“体外培育牛黄”,于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编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一、二、三、四版),大型参考书《黄家驷外科学》(四、五、六版),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学基础》分卷、《普通外科学》分卷。发表论文240余篇。早在194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担任主编10年之久(1948~1958)。
1982年获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名誉委员,同济大学名誉教授,暨南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客座教授,香港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2000年被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奖”。200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授予“医德风范终生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吴孟超,男,1922年8月生于福建闽清县,1927年随母赴马来西亚投奔父亲,1940年归国求学。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自1956年以来,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翻译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出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成功完成第l例肝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l例中肝叶切除术;切除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肝母细胞瘤,创造了世界之最;成功进行世界第1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率先提出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再行手术切除的“二期手术”概念;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于术”观点等,他以这些创造性的贡献和成就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的杰出人物。
1996年,吴孟超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建院以来,先后培养博上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33名,中国工程院院上1名,l8人次成为“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总后“伯乐奖”、总后“科技金星”、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10年来,医院共进行各种难度的肝癌手术1.9万余例,胆道手术1万余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8%以上,小肝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达到66.1%。同时,开展新技术新疗法20多项,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以及肝癌微创治疗和肝移植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床位700余张。
吴孟超率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l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l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和海市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一、二等奖3l项,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2项,陈嘉庚医学奖l项。先后任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主编专著21部。
编辑本段详细目录第一章 外科学的发展和外科医生的成长
第一节 外科学简史
第二节 我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成就与现代外科学进展
一、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与成就
二、现代外科学进展
第四节 外科医生的成长
一、实践、思考、知识的结合
二、临床医学的特点
三、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 外科科学研究和外科与循证医学
第一节 外科科学研究
一、选题
二、研究工作的设计与类型
三、资料的统计分析
四、论文写作
第二节 外科与循证医学
一、概念、发展史和意义
二、临床试验
三、临床实践指南的形成
四、外科预后(Prognosis)与结局(Outcomes)研究
五、外科经济学评价(economicevaluationinsurgery)
六、临床决策、共同决策、外科决策与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第三章 外科领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一、DNA和基因的结构
二、信使RNA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
三、基因表达的调控
四、细胞生长与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分化
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三节 功能基因组学
第四节 蛋白质组
第五节 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
一、分子诊断
二、生物治疗
第六节 临床应用
一、单基因病
二、多基因病
三、肿瘤分子生物学
四、其他
第七节 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创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伤分类
一、按伤口是否开放分类
二、按致伤部位分类
三、按致伤因子分类
第三节 创伤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创伤的病理生理
第五节 创伤的组织修复
第六节 创伤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第七节 创伤的急救与治疗
一、急救
第五章 烧伤、电烧伤、冷伤咬蜇伤
第一节 烧伤
一、概述
二、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
三、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四、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步处理
五、烧伤休克
六、烧伤创面处理
七、烧伤全身性感染
八、吸入性损伤
九、化学烧伤
十、烧伤的并发症
第二节 电损伤
第三节 冷伤
一、非冻结性冷伤
二、冻结性冷伤
第四节 咬蜇伤
一、概述
二、兽咬伤
三、毒蛇咬伤
四、蜂蜇伤
五、毒蜘蛛咬伤
六、蝎蜇伤
七、蜈蚣咬伤
八、蚂蟥咬伤
九、海蜇蜇伤
第六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概述
一、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二、外科感染发生机制
三、外科感染病原学
第二节 抗菌药物在外科的应用
一、外科常用抗茵药物及其主要药效学特点
二、外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某些药动学特点
三、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茵的耐药状况
四、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
五、抗生素目标(针对性)治疗
第三节 全身性感染
一、基本概念和定义
二、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三、全身性感染防治原则
第四节 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一、急性蜂窝织炎
二、丹毒
三、痈
四、坏死性筋膜炎
五、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
六、软组织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第五节 厌氧茵感染
一、无芽孢厌氧茵感染
二、梭状芽孢杆菌肌坏死(气性坏疽)与蜂窝织炎
三、破伤风
四、放线菌病
五、伤口肉毒症
第六节 肠源性感染
第七节 炭疽
第八节 外科病毒性感染
一、狂犬病
二、流行性腮腺炎
第九节 艾滋病与外科
第十节 外科病人的真菌感染
第七章 肿瘤
第八章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术及手术基本操作
第九章 现代外科诊疗技术
第十章 麻醉
第十一章 复苏
第十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平衡
第十三章 外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
第十四章 外科输血
第十五章 围术期处理
第十六章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第十七章 疼痛治疗
第十八章 休克
第十九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第二十章 血液净化
第二十一章 外科免疫学基础
第二十二章 移植术
第二十三章 人工组织和人工器官
第二十四章 显微外科技术
第二十五章 整复外科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移植
第二十六章 组织工程学
第二十七章 常见体表肿瘤和瘢痕组织
第二十八章 神经外科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第二十九章 颅脑和脊髓的先天性畸形
第三十章 颅脑损伤
第三十一章 颅内和椎管内感染
第三十二章 颅脑与脊髓肿瘤
第三十三章 脑及脊髓血管性疾病
第三十四章 脑神经疾病
第三十五章 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及蝶鞍区其他病变
第三十六章 癫痫的外科治疗
第三十七章 顽固性疼痛的外科治疗
第三十八章 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原理及放射外科治疗
第三十九章 介入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第四十章 神经内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第四十一章 颅颌面部畸形、损伤和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