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用单针/双针带线【出售】-->外科训练模块总目录
0.5、1、2、3.5、5mm仿生血管仿生体 - 胸腹一体式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仿气腹/半球形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单端多孔折叠]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训练教具器械汇总」管理员微信/QQ12087382[问题反馈]
开启左侧

[普外] 林贝格皮瓣(Limberg flap,菱形皮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0 0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购买主题 已有 1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99 香叶 才能浏览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0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要
骶尾部藏毛窦 (SC-PSD) 是一种后天性疾病,通常见于年轻人,尤其是男性。这项前瞻性研究旨在确定 Limberg 皮瓣旋转手术对骶尾部藏毛窦的效果、其对患者的可行性、患者的依从性以及伤口感染、术后疼痛缓解、复发率和重返工作岗位等结果。从 2009 年 1 月到 2011 年 6 月,这两位外科医生共为 30 名患者进行了手术,包括原发性疾病和复发性疾病,以及之前因藏毛脓肿切开引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疼痛极小,平均住院5天,3周后恢复工作,皮瓣水肿3例,皮瓣坏死2例,目前无复发。皮瓣水肿和皮瓣坏死的患者需要 2-3 周才能在常规敷料和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下痊愈。 Limberg 皮瓣用于骶尾部藏毛窦被发现在术后疼痛、感染率和早期恢复工作方面非常有用和可靠,几乎没有复发。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Limberg皮瓣,皮瓣坏死,伤口感染

介绍
骶尾部藏毛窦是成人年龄组,尤其是男性人群的常见疾病,由于疾病和针对相同的手术而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它本质上是臀部之间的裂隙(即出生裂隙),通过识别上皮化的毛囊开口(即鼻窦)进行诊断。 pilonidal这个名字取自拉丁语,意思是“毛发的巢穴”。

估计发病率为每 100,000 人中 26 人。它通常表现为囊肿、脓肿或窦道,伴有或不伴有分泌物。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青春期之前和 40 岁之后都很少见。很少会出现在第四个十年。

藏毛窦的病因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首先由 Mayo 在 1833 年描述,他认为这是由于先天性起源,继发于尾骨后表皮细胞残留物或残留气味细胞的上皮衬里管道的残余物。现在广泛转向后天理论的观点是基于先天性束不包含头发并且由立方上皮排列的观察结果。一种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它们是由局部创伤、卫生条件差、毛羽过多和存在深裂隙引起的。 Karydakis 提出了导致该病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大量毛发、极端用力和易受感染。

骶尾部藏毛窦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修剪该区域良好卫生的毛发、广泛切除该区域以及更新的皮瓣手术,但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切除和包装、切除和主要闭合、有袋动物化和皮瓣技术是已被建议用于治疗的外科手术。

对患者的治疗主要关注的是复发;文献回顾表明,无论使用何种技术,它的范围为 20-40%。复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留下一些发束,中线缝合造成更大的创伤,反复感染,汗液积累,以及头发容易融入伤口的摩擦。

用于骶尾部藏毛窦的 Limberg 菱形皮瓣是由 Limberg 于 1946 年设计的,他描述了一种用转位皮瓣闭合 60° 菱形缺损的技术。这种皮瓣易于操作,缝合线远离中线,在中线形成无疤痕皮肤的无张力皮瓣,有助于良好的卫生维护,减少出汗浸渍、糜烂和疤痕形成。

文献研究表明,菱形窦区切除后的Limberg皮瓣重建优于一期闭合等皮瓣手术,是骶尾部藏毛窦疾病安全可靠的方法,并发症和复发率低。

因此,本研究在的装置中进行,以评估 Limberg 皮瓣手术在骶尾部藏毛窦中的有效性、患者依从性、并发症和手术后的长期复发率。

材料与方法
该研究涉及 2009 年 1 月至 2011 年 7 月 10 日的 30 名患者。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其中6人是女性。平均年龄为 24 岁,最大的 29 岁,最小的 15 岁。

程序
患者处于俯卧位,在 SA 下,臀部绑带分开。

在藏毛窦上标出一个菱形的皮肤区域,涉及所有中线凹坑和横向延伸(如果有)。中线菱形的长轴标记为A-C,C与肛周皮肤相邻,A放置以便所有病变组织都可以包括在切除中。 B-D 线与 A-C 的中点成直角相交,是其长度的 60%。 D-E 是 B-D 线的直接延续,与切口 B-A 等长,旋转后缝合至切口。 E-F 平行于 D-C 且长度相等。旋转后,将缝合到 A-D(图 1 和 2)。

菱形皮瓣

菱形皮瓣

图 1
初始标记

菱形皮瓣

菱形皮瓣

图 2
用字母标记

将要去除的皮肤和下切脂肪切除至深筋膜,并去除标本的菱形区域,包括藏毛窦及其所有延伸部分(图 3)。 然后掀起皮瓣,使其包括皮肤、切下脂肪和覆盖臀大肌的筋膜,旋转以覆盖中线菱形缺损(图 4)。 由此产生的缺陷可以以线性方式闭合(图 5)。 将包括筋膜和脂肪在内的深层可吸收缝线置于真空引流管上,最后用间断缝线缝合皮肤。

菱形皮瓣

菱形皮瓣

图 3
切除至深筋膜

菱形皮瓣

菱形皮瓣

图 4
掀起皮瓣并在缺损处旋转

菱形皮瓣

菱形皮瓣

图 5
以线性方式缝合

手术在中线产生一个无张力的无疤痕皮肤瓣(图 6)。 最初静脉内给予抗生素 7 天,然后口服,2 天后取出引流管,第 10 天左右拆线。 建议患者在 3 周内不要对皮瓣施加压力。

菱形皮瓣

菱形皮瓣

图 6
缝合后的最终结果

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包括 30 名患者。其中男性24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为 24 岁(范围 15-29 岁)。 30例患者中,原发14例,复发6例,既往切开引流脓肿10例。

从 2009 年 1 月起,所有患有藏毛窦的患者都接受了严重程度的评估和调查,然后他们在脊髓麻醉下接受了 Limberg 皮瓣手术。术后让患者侧卧,术后第一天让他们走动,原位引流。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并定期包扎伤口。大约在术后第二天取出引流管,随后患者出院,建议不要加压 3 周。在第 10 天左右的随访期间拆线。所有患者最初每隔 2 周进行一次随访,然后在接下来的 1 年中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两名女性患者出现并发症——一名有皮瓣坏死,另一名有持续的伤口浆液性分泌物。经过勤奋的包扎和抗生素的使用,需要 3 周的时间才能完全愈合。 3 例患者皮瓣水肿,10 天后消退。一个人在尖端持续分泌,需要 4 周才能安定下来,因为他是 HbsAg 阳性并且之前做过两次手术。所有其他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疤痕最小,术后疼痛非常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复发。没有人因藏毛窦再次入院,大多数患者在 3 周后恢复工作。

讨论
骶尾部藏毛窦是位于出生裂隙皮肤中的盲上皮道,靠近肛缘,通常含有毛发。病因是有争议的;最初被认为是先天性的,现在已经放弃了。形成该窦的主要原因是多毛症,该区域出汗,由于外伤而反复浸渍,导致皮肤屏障破裂,吸引头发进入内部,引发异物反应,导致感染脓肿或形成窦道。

该鼻窦的手术治疗是切除病变组织直至骶尾筋膜,但下一步如何处理缺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依从性、术后疼痛、感染和复发率、住院时间、频繁的伤口敷料以及保留底部的美容外观。

Limberg皮瓣重建缺损具有许多优点,它易于操作和设计,并且具有大血管蒂使出生裂变平坦,缝合无张力。这反过来又能保持良好的卫生,减少摩擦,防止浸渍,避免中线疤痕。这种皮瓣手术比简单的切除和闭合、有袋动物化、其他皮瓣手术(如 bescom 和 Karydakis更好。最近有几个系列报道了这种皮瓣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有效性,在并发症和复发方面与的系列相当。 Katsoulis 有 25 名患者,其中 16 名患者出现并发症且未复发。 Aslam 有 110 名患者,其中 5 人出现并发症,1 人复发。 Mentes 和 Urhan 是其他研究。在的系列中,有两个复杂的伤口感染、三个轻微的皮瓣水肿和一个皮瓣尖端溢液——所有这些都在适当的时候愈合了。至今未见复发。

结论
骶尾部藏毛窦因其反复感染、出院时持续疼痛以及常规手术的高复发率而使患者和治疗医师都感到头痛。在切除藏毛窦后进行 Limberg 皮瓣重建后,患者从哭泣和闻起来的底部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底部的轮廓没有变形。

该技术易于快速实施,适用于原发性疾病和复发性疾病,并发症和复发率非常低,可通过细致的皮肤闭合进一步减少,无需皮肤边缘外翻,使用宽皮瓣消除出生中线裂。

其他优点是愈合时间快,住院时间短,及早恢复日常生活。

参考资料:
1. Humphries AE, James 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ilonidal disease. Surg Clin North Am. 2010;90(1):113–124. doi: 10.1016/j.suc.2009.09.006.   
2. Sondenaa K, Andersen 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toms of in chronic pilonidal sinus disease. Int J Colorectal Dis. 1995;10(1):39–42. doi: 10.1007/BF00337585.   
3. Hull TL, Wu J. Pilonidal disease. Surg Clin North Am. 2002;82:1169–1185. doi: 10.1016/S0039-6109(02)00062-2.   
4. Clothier PR, Haywood IR.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ost anal pilonidal sinus. Ann R College Surg England. 1984;66(3):201–203.   
5. Brearley R. Pilonidal sinus: a new theory of origin. Br J Surg. 1955;43:62–68. doi: 10.1002/bjs.18004317708.   
6. Bascom J. Pilonidal disease: origin from follicles of hairs and results of follicle removal as treatment. Surgery. 1980;87:567–572.  
7. Karydakis GE. Easy and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ilonidal sinus after explanation of its causative process. Aust NZJ Surg. 1992;62:385–389. doi: 10.1111/j.1445-2197.1992.tb07208.x.   
8. Chiedozi LC, AlRayyes FA, Salem MM, Al Haddi FH, Al-Bidwei AA. Management of pilonidal sinus. Saudi Med J. 2002;23:786–788.  
9. Mohamed HA, Kadry I, Adly S.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modalities for non-complicated pilonidal sinus disease. Surgeon. 2005;3(2):73–77. doi: 10.1016/S1479-666X(05)80065-4.   
10. Berger A, Frileux P. Pilonidal sinus. Ann Chir. 1995;49:889–901.  
11. Casetecker J, Mann BD, Castellanes AF, Strauss J (2006) Pilonidal disease.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92668. Accessed 11 Dec 2011
12. Wolfe SA, Limberg AA, M.D., 1894-1974 (1975)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56(2):239–240
13. Akca T, Colak T. Primary closure with Limberg flap in treatment of pilonidal sinus-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BJS. 2005;5074:1081–1084. doi: 10.1002/bjs.5074.   
14. Azab AS, Kamal MS, Saad RA, Abount AL, Atta KA, Ali NA. Radical cure of pilonidal sinus by a transposition rhomboid flap. BJS. 1984;71(2):154–155. doi: 10.1002/bjs.1800710227.   
15. Kapan M, Kapan S, Pekmezci S, Dugun V. 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 disease with Limberg flap repair. Tech Coloproctol. 2002;190:388–392.  
16. Farquharson EL, Rintoul RF (2005) Farquharson's Textbook of operative general surgery, 9th edn.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London, pp 457–458
17. Mentes O, Bagci M, Biglin T, Ozgul O, Ozdemir M. Limberg flap procedure for pilonidal sinus diseased: results of 353 patients.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08;393(2):185–189. doi: 10.1007/s00423-007-0227-9.   
18. Katsoulis IE, Hibberts F, Carapeti EA (2006) Outcome of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pilonidal sinus with Limberg flap. Surgeon 4(1):7–10, 62
19. Aslam M, Choudhry A (2009) Use of Limberg flap for pilonidal sinus—a viable option.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1(4)
20. Urhan MK, Kuckel F, Topgul K, Ozer I, Sari S. Rhomboid excision and Limber flap for managing pilonidal sinus: results of 102 cases. Dis Colon Rectum. 2002;45:656–659. doi: 10.1007/s10350-004-6263-4.   
21. Mentes BB, Leventoglu S, Cihan A, Tatlicioglu E, Akin M, Oguz M. Modified Limberg transposition flap for 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 Surg Today. 2004;34(5):419–423. doi: 10.1007/s00595-003-2725-x.   
22. Can MF, Sevinc MM, Hahcerliogullari O, Yilmaz M, Yagci G.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modified Limberg flap transposition and Karydakis flap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disease. Am J Surg. 2010;200(3):318–327. doi: 10.1016/j.amjsurg.2009.08.0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丁香叶与你快乐分享

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服务时间:8:30-21:30

站长微信/QQ

← 微信/微信群

← QQ

Copyright © 2013-2024 丁香叶 Powered by dxye.com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