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丝虫病或淋巴丝虫病是由丝虫科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称为“丝虫病”)。 它们与其他丝虫病的区别在于成虫位于淋巴管水平,在那里它们发挥致病作用,导致皮下组织肥大(象皮病)。
卢克莱修斯(公元前 99-55 年)注意到下肢软组织肥大,这种肥大影响了一些尼罗河人口,并将其称为“象皮病”(在古希腊语中,ελεφαντίασις 来自 ελέφας “大象”)。埃及法老门图霍特普二世(约公元前 2000 年)的雕像显示他四肢肿胀,因此可以推测他患有象皮病。
罗马作者将麻风病“elephantiasis graecorum”与称为淋巴丝虫病的“elephantiasis arabum”区分开来。
第一次肯定提到淋巴丝虫病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荷兰探险家 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 在访问印度果阿时指出,“杀死圣托马斯(一位传说声称他是印度的第一位福音传道者并在那里殉道)的人的后代都出生时身高较低。肢体,从膝盖向下扩大,类似于大象的腿”;因此淋巴丝虫病被称为“圣托马斯的诅咒”。
1849 年,威廉·普劳特在他的论文《论胃和肾病的性质和治疗》中首次描述了乳糜尿。
1863 年,Jean Nicholas Demarquay 首次描述了在一名年轻的古巴鞘膜积液患者的阴囊液中发现的“微丝蚴”。
1866 年,在 Salvador de Bahia(巴西),Otto Wucherer 在一名患有血尿和乳糜尿的巴西患者的尿液中发现了微丝蚴。
1871 年,印度加尔各答的蒂莫西·刘易斯 (Timothy Lewis) 发现一名患有象皮病的印度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微丝蚴。
1876 年,在昆士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英国医生兼外科医生约瑟夫·班克罗夫特爵士在脓肿和鞘膜积液中发现了蠕虫病学家托马斯·斯宾塞·科博尔德(Thomas Spencer Cobbold)以他的名义称之为“班氏丝虫”的成人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