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用单针/双针带线【出售】-->外科训练模块总目录
0.5、1、2、3.5、5mm仿生血管仿生体 - 胸腹一体式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仿气腹/半球形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单端多孔折叠]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训练教具器械汇总」管理员微信/QQ12087382[问题反馈]
开启左侧

复杂内眦皮的修复 改良逆行小内眦皮修复不满意内眦皮患者的疗效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7 0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概要
目的
作者已经报道了反向皮肤再造技术的手术结果,用于恢复先前进行的内皮皮肤矫正术。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引入了一种改良的反向皮肤再造技术,该技术在内眦皮肤矫正术后的结果不令人满意的患者中添加了迷你内皮矫正术。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324例患者(288名女性患者和36名男性患者),这些患者在之前的内皮矫正术中得到了不满意的结果,并且接受了作者改良的修复手术治疗。

结果
平均术前内部皮内距离为33.6 mm,术后平均皮内距离为36.9 mm;恢复手术前后内部皮瓣距离的平均差异为3.3 mm。通过改善不对称区域,过度暴露的痈和先前瘢痕的外观,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只有轻微的并发症发生在15名患者(4.6%)中,并通过轻微修改得到解决。没有发现需要再次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
作者的改良方法包括反向皮肤再造和微内皮皮矫正术,简单且可重复,并且可用于解决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以获得自然形状的内赘赘皮。

关键词:内赘皮矫正术,不满意结果,反皮肤再造,微内皮矫正术,内赘皮修复,内赘皮重建
内侧内赘皮褶皱是由于眼轮匝肌和其他结构在内侧眦区域过度发展引起的皮肤褶皱.1 内侧内褶皮皱褶的发生率估计超过50%。亚洲人口约占韩国和日本人口的50%至90%.2这种情况类似于皮肤网状物,向上拉伸上部前部皮肤。此外,它有时可能表现出美学上令人不愉快的外观,并可能对睑成形术造成限制。3

内赘皮矫正术最近因其在有效去除内褶皮皱片方面的优势而日益普及,同时改善外观,特别是与睑成形术相结合。随着内眦皮劳矫正的使用增加,经常报告各种不想要的和灾难性的并发症,并且越来越需要解决复杂的结果;然而,没有报道确定的恢复技术。

在之前的一份报告中,作者描述了一种涉及反向皮肤再造技术的成功修复,作者主要关注“修复”本身而不是美学。在美学标准方面,已知尖头内侧眦区具有8~10度的倾斜度,侧c位于略高于内c的位置。然而,即使使用作者以前的方法,作者也无法完全实现自然尖锐和倾斜的眼睛的外观。因此,作者考虑了一项修改,旨在通过添加mini-内赘赘皮矫正术来增强美容效果。

在本研究中,作者旨在证明作者的改进方法用于解决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以获得天然形状的内赘赘皮的有用性。

患者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有324例并发症患者接受了作者改良的修复方法。患者的主要美容主诉包括瘢痕的存在,内眦形状的扭曲,不对称,下睑脂肪膨胀,以及由于过度暴露而导致的外观变化,功能性主诉包括眼睛干涩和闭眼不全。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5岁,女性288名,男性36名。之前手术和恢复手术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2个月(范围,3个月至10年)。

根据瘢痕形成的严重程度,内侧内赘的尖锐形状,要恢复的皮肤数量和过度暴露的痈(轻度[轻微瘢痕形成或需要关闭],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组。 1.5 mm],中度[明显瘢痕形成,需要关闭≥1.5mm闭合,或眦形变形]和严重[中度瘢痕特征,伴有不完全闭合,细皱纹,下眼睑外翻,巩膜显示或功能障碍)如干眼])。另外,作者测量了“内部内皮距离”,其被定义为内侧内赘的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恢复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内的内部皮肤距离,并计算内部内皮距离的差异。为了在繁忙的临床情况下获得患者满意度,在手术后至少3个月(平均6.8个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评分满意度的5分量表(1,非常不满意; 2,有点不满意; 3,平均; 4,有些满意; 5,非常满意)。

手术技术
所有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处于仰卧位,并且通常在之前的内皮皮肤矫正术后至少6个月进行。手术开始于作者以前的反向皮肤再造方法。简而言之,“点A”标记在内侧中间部分,离泪点1mm(内侧眼角的最内点)。 “点B”标记在距离点A 4mm处和70°处。这些点用作基线,并且在子线处绘制选择线。最后,沿着先前标记的子线,将“点C”标记在泪点5至6mm处(图(图1).1)。在标记这些基点之后,绘制连接点A,B和C的选择性切口线,并注射局部麻醉。使用刀片(编号15)在绘制线上切开。然后在图11中从上眼睑沿着下眼睑方向的斜切红色区域进行肌下切开,直到获得足够的组织(图1).1)。这是作者之前的修复方法中的关键步骤,可以减少皮肤张力,并允许皮肤肌瓣轻松移动。当用拇指将皮肤拉向内侧方向时,A点向内侧移动到A'点。在将点A'和B放在一条直线上之后,作者在A点和B点进行缝合。此时,点B'标记在连接B和A的线上,距离B点的距离为2.0到2.5 mm 迷你-内眦赘皮矫正术(图22)。

1.jpg
图1
标记点A位于内眦赘皮的最内侧1mm处,标记点B位于4mm处和上眼睑70°处(左侧)。 标记点C位于子线之后的外部位置。 在从B-A-C(黑线)画出实线后,使用刀片(编号15)进行切口。 然后,在削减的红色区域(右)下进行肌下剥离。

2.jpg
图2
皮瓣被拉到内侧鼻子,A点向内侧移位(上柱)。 移位点变为A'点。 点B'标记在连接BA的线上,距离点B(下栏)的距离为2.0至2.5mm。

此后,拇指被释放,并且拉出的翼片横向向后移动,折叠点B成为新的内皮皮折叠。 连接点B和A的缝合线位于新创建的内赘皮折叠的不可见内部。

然后,在作者的改进方法中,在“关闭”步骤期间进行2至2.5mm的过校正。 此后,在连接点B和B'的折叠点处,去除了一些缝线(图3).3)。 将该区域的皮肤向内侧方向重新划线(将B方向缝合成倾斜方向的B')和闭合,使皮肤向量发生变化,形成尖的内眦赘皮(图4).4)。 作者称这种方法为“mini-内眦赘皮矫正术”。

3.jpg
图3
A'B成为正面,BB'成为折叠的内侧。 在BB'之间的连接线中,红色圆圈区域中的针迹(左图)被移除以进行迷你内眦皮劳矫正术。

4.jpg
图4
mini-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方法。在用拇指将皮肤拉向内侧方向去除BB'之间的缝线之后,将B'缝合到可以改变水平线的B中(执行去除B和B'之间的缝线,图3中的红色圆圈) 3)斜线(右图的红色箭头)。它可以将内侧的内眦赘拉向内侧方向,最终形成“尖的内眦赘”(蓝色箭头)。右图中的虚线是伤口配置的示意图。

结果
324例患者中,52例(16%)纳入轻度组,176例(54%)纳入中度组,96例(30%)纳入重度组。

无论先前的手术类型如何,作者都成功应用了该技术,并且可以根据严重程度调整修复量。先前进行的外科手术是对265例患者进行皮肤重做内皮矫正术,对41例患者进行改良,并在10例患者中进行Uchida方法;然而,8名患者无法确定具体程序。

平均术前内部皮内距离为33.6 mm(范围26.5-41.5 mm),术后平均皮内距离为36.9 mm(范围28.1-43.8 mm)。恢复手术前后内部皮内距离的平均差异为3.3 mm(范围,1.5-4.5 mm)(表(表11))。

表格1
连续患者术前和术后内部距离
t1.jpg

所提出的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容易地进行大量的修复,并且可以获得具有天然形状的内眦的良好的美学效果(图55-图7)。

5.jpg
图5
一名28岁的男子在内赘皮矫正术(左)后出现过度的内脏和钝内侧眦形。 改良修复方法后3个月术后结果(右)。 肉阜不再暴露,钝角恢复为尖锐的正常外观。

7.jpg
图7
一名40岁的女性在之前的内赘皮矫正术后呈现扭曲的内赘皮形状。 术前结果 - 瘢痕扩大和过度矫正(左),术后3个月结果。

6.jpg
图6
一名34岁的女性因内皮矫皮矫正术而复杂化。术前视野范围和凹陷性瘢痕伴过度矫正内眦赘(左),术后6个月结果(右)。

可见瘢痕的患者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来自上眼睑和下眼睑区域的足够量的皮肤允许去除大部分瘢痕。此外,当需要的修复量超过2.0毫米时,作者可以通过创造足够的上部内部皮肤来将双折型从外折改变为内折或折叠。

并发症发生在15例患者(4.6%)中,包括8例患者矫正过度,4例矫正不足,1例血肿引起开裂,2例瘢痕扩大未得到满意改善(表2); 2);没有发现需要进行重大修订的严重并发症。手术后的平均满意度评分为4.54(标准差,0.41;范围,2-5)(表(表3).3)。作者经历了3名不满意的患者。在3名不满意的患者(得分1或2)中,矫正不足(2名患者)和瘢痕扩大(2名患者)是主诉。

表2
作者改进技术后的并发症
t2.jpg

表3
关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t3.jpg

讨论
在本文中,作者可以获得一种优越的美学效果,在复杂的病例中产生比作者以前的方法更“自然尖的内侧内眦赘皮”。据作者所知,尽管对恢复的需求一直在增加,但只有少数文章专注于过度修正的内眦赘皮的修复技术。

内赘皮矫正术主要基于局部皮瓣的原理,并涉及相邻皮肤的重新排列。根据外科医生的偏好,各种手术技术,例如简单或复杂的Z-成形术,VY成形术,VW成形术和皮肤再造,已被用于内赘皮褶皱矫正.2,4-9然而,在患者中已经经历了内赘皮肤矫正术,由于疤痕粘连,用任何技术只需“反向”应用前一程序就可能无法恢复内赘皮皱褶。因此,获得薄而柔韧的组织可能是关键,能够提升足够量的皮瓣,以便容易地控制恢复程度和减少张力,从而实现最小的瘢痕形成。

在修订内眦赘皮矫正术中,V-Y进展是最常用的手术技术。内侧眼角周围的简单V形切口和Y形图案的闭合可以解决过度矫正的内眦赘皮。然而,该技术专注于“恢复本身”,并且可能不考虑美学眦形。虽然它可以是一种可重复的技术,当发生轻度瘢痕时,它不能控制严重的疤痕和皮肤柔软的复杂情况。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Shin等人还报道了一种过度矫正内皮皮皱褶的修复技术,在内侧眦区形成了一个鹰喙形延伸.10 在创建一个带有延伸的V瓣后,使用水平VY推进解决过度矫正的内眦赘皮。但是,由于使用鼻侧皮肤代替眼睑皮肤,可以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获得有限量的皮肤,皮肤也可能更厚,这可能导致恢复不令人满意.11,12 此外,皮肤包括来自以前内眦赘皮矫正术的疤痕,许多患者观察到瘢痕的可伸展性和向下延伸。最后,该方法延长了瘢痕并且在修复量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尽管Shin等人的方法可能适用于轻度病例,但在中度至重度病例中,可能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特别是在涉及广泛瘢痕,中度暴露于痈和功能障碍的严重病例中,如干燥眼睛,巩膜表演和外翻。

作者曾提倡过作者之前的“反向皮肤再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获得更好的结果,并且作者可以用可接受的疤痕轻松“关闭”过度矫正的内眦赘皮。尽管该技术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有时不自然的外观失去角度是作者以前的技术无法解决的弱点。因此,作者考虑修改,包括“迷你内赘皮矫正术”,以改善美学效果。 Mini-内眦赘皮矫正术涉及“连接BB'从水平到倾斜或垂直方向的线”改变皮肤矢量“,重新定位稍微过度封闭的内侧c皮肤。与作者以前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去除了一些针迹和连接折点连接点B和B'。在该区域中朝向倾斜或垂直方向改变皮肤矢量可以提供尖的内眦赘皮的形成。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明,与瘢痕形成或翻修相关的结果令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根据作者的并发症数据,大多数并发症与控制皮肤矫正量有关。

在作者改进的方法中,作者可以保留作者先前方法的优点:1)产生具有最小张力的大瓣,2)通过将瘢痕移动到眼睑侧的睫毛边缘来减少瘢痕的可见性,而不是比鼻侧,3)容易控制闭合量,4)当大量必须关闭时,将眼褶线改为外向内图案,5)适用性,不论其类型如何以前的手术方法或内眦赘皮矫正程度,以及6)通过修改获得优越的美学效果。

根据作者的经验,需要考虑几点。作者的方法使用过度修正的皮肤,三维涉及修复线;因此,有必要获得足够的皮肤去除疤痕并进行微内皮矫正术。另外,应仔细确定内侧内眦的最内点的确切位置,并且该位置应使得它与垂直于虹膜下缘的水平线不太远。对于需要修复眼睑成形术的病例,手术应延迟数月,因为肿胀和双重牵引可能导致内眦区皮肤张力,这可能导致内眦赘皮形状的瘢痕变宽和扭曲。

结论
内眦赘皮矫正术是一种广泛实施的手术,可改善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然而,对于过度内眦赘皮矫正术,只有很少的恢复报告。作者此前报道了一种采用反向皮肤重塑的新方法内眦赘皮矫正术。该技术的改进使其具有令人满意的美学和功能性结果,并且涉及在简单的修复技术中添加微型内部皮矫正术。

参考:
Restoration of Complicated Epicanthus
Modified Reverse Skin Redraping With Mini-epicanthoplasty for Rescue in Unsatisfied Epicanthoplasty Patients
1. Yoon KC, Park S. Systematic approach and selective tissue removal in blepharoplasty for young Asians. Plast Reconstr Surg. 1998;102:502–508. [PubMed] [Google Scholar]
2. Park JI. Modified Z-epicanthoplasty in the Asian eyelid. Arch Facial Plast Surg. 2000;2:43–47. [PubMed] [Google Scholar]
3. Lai CS, Lai CH, Wu YC, et al. Medial epicanthoplasty based on anatomic variations.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2;65:1182–1187. [PubMed] [Google Scholar]
4. Oh YW, Seul CH, Yoo WM. Medial epicanthoplasty using the skin redraping method. Plast Reconstr Surg. 2007;119:703–710. [PubMed] [Google Scholar]
5. Hu X, Lin X, Ma G, et al. Two-Z-epicanthoplasty in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sian eyelids.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2;36:788–794. [PubMed] [Google Scholar]
6. Liu Y, Lei M, Wang Y, et al. Lazy S-curve epicanthoplasty in Asian blepharoplasty.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2;36:254–260. [PubMed] [Google Scholar]
7. Park JI, Park MS. Park Z-epicanthoplasty.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2007;15:343–352, vi. [PubMed] [Google Scholar]
8. Lee YJ, Baek RM, Song YT, et al. Periciliary Y-V epicanthoplasty. Ann Plast Surg. 2006;56:274–278. [PubMed] [Google Scholar]
9. Kao YS, Lin CH, Fang RH. Epicanthoplasty with modified Y-V advancement procedure. Plast Reconstr Surg. 1998;102:1835–1841. [PubMed] [Google Scholar]
10. Shin YH, Hwang PJ, Hwang K. V-Y and rotation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epicanthal fold. J Craniofac Surg. 2012;23:e278–e280. [PubMed] [Google Scholar]
11. Yen MT. Medial epicanthoplasty using the skin redraping method. Plast Reconstr Surg. 2007;120:1740. [PubMed] [Google Scholar]
12. Chung YJ, Kong JS, Kim YW, et al. Restoration of the medial epicanthal fold: reverse skin redraping method in patients unsatisfied with epicanthoplasty. Ann Plast Surg. 2013;71:456–460. [PubMed] [Google Schol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丁香叶与你快乐分享

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服务时间:8:30-21:30

站长微信/QQ

← 微信/微信群

← QQ

Copyright © 2013-2025 丁香叶 Powered by dxye.com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