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概要
一名50岁男性因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术后1天出现急性腹痛和肠梗阻综合征。在疝修补术后第二天进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并发现肠扭转。在腹膜闭合中采用的带倒钩的V-LOC的残余端偶然地钩在肠系膜上并且引起小肠梗阻作为肠扭转。释放多余的V-LOC链并切割至腹膜表面。进行了肠扭转的扭转。没有发现肠缺血和显著的肠损伤。第二天,他出院时没有并发症。腹膜腔中残留的“游离”barbel缝线引起粘连形成,随后引起肠梗阻。
介绍
腹腔镜经腹疝修补术目前普遍采用,因为它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术后不适较少,住院时间较短[1]。
为了便于腹膜的闭合,通常应用倒刺缝合线,因为不需要打结。
近年来,倒钩缝线的使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微创和腹腔镜手术中,因为它们可以使手术过程变得容易。
V-Loc™缝合线由单丝组成,在表面长度上切开微小倒钩,自组织到组织上。这种自锚能力消除了手术结的需要,腹腔镜手术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变得更容易[2]。
然而,正如最近的一些病例报告[3,4]所证明的那样,这种做法和使用这种缝合材料的潜在缺点是暴露的缝合倒钩可能会在邻近的小肠,肠系膜或网膜上捕获,导致浆膜损伤,阻塞或肠扭转。
术后小肠梗阻(SBO)很常见,常与外来物质的存在有关,尤其是外科网[5]。在这里,作者报告了另一个SBO病例随后需要手术再次干预,这与使用带刺缝合线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并发症是由于缝线的远端粘附到小肠和肠系膜而引起的。
该病例报告描述了在TAPP修复中使用带倒勾的缝合线后小肠的截留和肠扭转的早期并发症。
案例介绍
一名50岁男子因另一家医院出现紧急情况而出现多处腹痛和便秘。
入院前一天,使用V-LOC带刺缝合线进行腹膜闭合的TAPP手术。
在术后第一天,患者出现弥漫性腹痛和腹胀伴有相关的呕吐和不耐受的饲料。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SBO可疑肠扭转(图11)。
图1:
(A)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轴向)显示小肠扩张,肠系膜周围的肠系膜旋转(旋转符号)(箭头)。 (B)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显示小肠扩张,肠系膜周围的肠系膜旋转(旋转符号)(箭头)。
他被送回剧院进行腹腔镜探查。
SBO被发现继发于切割末端V-LOC缝合线,其已经整合到小肠肠系膜中,从而产生具有相关缺血的肠扭转(图22)。
图2:
(A)腹腔镜探查显示从腹膜暴露并包裹在肠系膜中的带刺缝合线。 (B)腹腔镜探查显示小肠扭转。
贴壁缝合和去旋转的释放导致良好的再灌注并且不需要切除。
患者恢复良好并在术后第一天出院,当时检查发现腹部柔软,并且他能够耐受食物并通过排便。
讨论
这是SBO用于腹膜闭合的带刺缝合线的情况。手术后1天出现急性腹痛和小肠扭转,因此在同一天患者接受急诊腹腔镜检查以解除带刺缝合,并且小肠的旋转没有并发症。
在这种情况下记录的SBO机制与文献[6]中描述的机制相当。
在TAPP手术期间,V-Loc™线可用于闭合腹膜。由于采用带刺的结构,无需腹腔镜打结即可实现无间隙且连续的腹膜缝合,快速且轻松地完成[7]。
如果带倒钩的缝合线的切割端留有很长的距离,它可能会牢固地附着在下面的小肠或肠系膜上,从而产生扭结和阻塞的过渡点。在该固定点周围扭转小肠可能导致肠扭转,并且可能发生肠系膜血流受阻。
除了TAPP之外,在腹膜闭合中使用带倒勾的缝线也会导致肠道并发症。 Lee和Wong [8]报道了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使用倒刺缝合术后腹膜闭合的SBO病例,术后6周患者出现肠梗阻。 SBO可以在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后使用带刺缝合术腹膜闭合后1天出现[9]。 Segura-Sampedro等。 [10]对电子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并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倒刺缝合术后发现了多达15例SBO并发腹腔镜盆腔手术并报告了两例病例。
所有报道的病例的共同特征是倒刺缝合线的末端留在腹腔中与小肠接触。
结论
这些病例强调,尽管倒刺缝线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手段,可以更容易和更快地进行腹腔镜缝合,但应谨慎使用。腹膜腔中残留的“游离”带刺缝合线引起粘连形成,随后引起肠梗阻。作者建议不要将游离的V-LOC缝合线留在腹膜腔内。在SBO使倒刺缝合后早期复杂化的情况下,重要的是考虑带刺缝线缠结作为该病症的潜在病因。
参考: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SBO after TAPP repair caused by a self-anchoring barbed suture device for peritoneal closure: case report
1. Bittner R, Arregui ME, Bisgaard T, Dudai M, Ferzli GS, Fitzgibbons RJ, et al. Guidelines for laparoscopic (TAPP) and endoscopic (TEP)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Surg Endosc 2011;25:2773–2843.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2. Nemeck E, Negrin L, Beran C, Nemecek R, Hollinsky C. The aplication of the V-Loc closure device for gastrointestinal suture: a preliminary study. Surg Endosc 2013;27:3830–4. [PubMed]
3. Filser J, Reibetanz J, Krajinovic K, Germer CT, Dietz UA, Seyfried F. Small bowel volvulus after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due to improper use of V-Loc™ barbed absorbable wire—do we always ‘read the instructions first’? Int J Surg Case Rep 2015;8:193–5.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4. Chen H, Hong M-K, Ding D-C. Acute small bowel ostruction by barbed suture on second day after laparoscopic hysterosacropexi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 review. Taiwan J Obstet Gynecol 2017;56:247–9. [PubMed]
5. Luijendijk RW, de Lange DC, Wauters CC, Hop WC, Duron JJ, Pailler JL, et al. Foreign materialin postoperative adhesions. Ann Surg 1996;223:242–8.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6. Buchs NC, Ostermann S, Hauser J, Roche B, Iselin CE, Morel P. Intestinal obstruction following use of laparoscopic barbed suture: a new complication with new material? Minim Invasive Ther Allied Technol 2012;21:369–71. [PubMed]
7. Ovesen RJ, Friis-Andersen H. Ileus caused by V-loc sutures. Ugeskr Laeger 2014;176 (25A). pii: V03130165. [PubMed]
8. Lee ET, Wong FW.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from barbed suture follow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a case report. Int J Surg Case Rep 2015;16:146–9.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9. Vasudevan SP, Dworkin MJ.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following laparoscopic ventral mesh rectopexy. Colorectal Disease 2013;15:1543–4. [PubMed]
10. Segura-Sampedro JJ, Ashrafian H, Navarro-Sánchez A, Jenkins JT, Morales-Conde S, Martínez-Isla A.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due to laparoscopic barbed sutures: an unknown complication? Original papers. Rev Esp Enferm Dig (Madrid) 2015;107:677–80. [PubM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