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用单针/双针带线【出售】-->外科训练模块总目录
0.5、1、2、3.5、5mm仿生血管仿生体 - 胸腹一体式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仿气腹/半球形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单端多孔折叠]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训练教具器械汇总」管理员微信/QQ12087382[问题反馈]
开启左侧

面部、头部和颈部整形外科解剖学解读:21-17 外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6 18: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引言

鼻子位于脸部中心,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之一。不同性别和种族个体之间,形状是一个三维复杂的。这一复杂的结构,是由皮肤、软组织、骨、软骨、黏膜,这第二成分取决于鼻区。鼻的血管供应和神经支配也错综复杂。一些血管和神经都分布在鼻子的相对小的空间。因此,对于任何外科手术来说,对鼻子的解剖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鼻外解剖学

在骨架的侧视图,鼻骨的最上面的部分由鼻额缝到额骨连接。在缝合线的中线点定义为鼻根。鼻根下方的凹陷部位是鼻根,其中最凹陷的部位通常位于眼睑内眦腱的稍上方。在皮肤上,最凹陷的部位通常是颅骨,直接位于鼻骨鼻根部,因为皮下脂肪和肌肉在这一区域较厚。头向下沿鼻脊,长直向前突出部分是鼻背。鼻背在眼角线窄,是连接双侧内眦腱成为朝着鼻子宽线。上外侧软骨和鼻翼软骨之间的连接点是鼻尖上的断点,这是鼻背下缘。在鼻尖上的突破点,鼻子的最高的部分是鼻尖,和最高点是鼻突点。鼻尖的下缘的鼻小柱的断点,这对鼻翼软骨的内侧脚和小肢之间的夹角中相应的点。鼻尖尖端顶点以上的区域是上方小叶,下方的点是下方小叶的小叶。鼻小柱是鼻中隔下缘,止于鼻下(图。17.1)。

在下面的观点中,鼻孔的形状和鼻小柱的长度通常是下鼻子的一般形状。 一般来说,双侧鼻翼皱褶之间的长度和从鼻下到鼻前方的长度是相等的。 此外,鼻孔高度与下小叶长度之比为2:11; 然而,这个地区的形状和比例因种族而异(图17.2)。

皮肤

鼻部皮肤的特征在其上部和下部之间明显不同。皮肤的上部趋于薄且可移动。在面部表情的变化中可以观察到一些皱纹。相反,鼻子下部的皮肤较厚,并倾向于下面的结构。结果,在这个区域的面部表情变化期间没有观察到皱纹。皮肤也在形成具有下层软骨的三维复杂鼻腔结构中起作用。皮肤下部通常有许多外分泌腺,即皮脂腺和汗腺。关于鼻面的厚度,Lesserd和Daniel报告说,它在鼻前沟处最厚,大约为1.25毫米,最薄处的鼻孔在0.6毫米处。这意味着皮肤在鼻子中部(鼻子周围)是最薄的,并且在这个点上下变得更厚。皮肤厚度随小区皮肤的变化而变化,沿翼缘通常较薄。鼻孔顶端有一个软的三角形,皮肤和小叶皮肤之间没有任何皮下结构(图17.2)。

皮下层

Lesserd和Daniel也报道说,在皮肤下的软组织结构中观察到四层:浅表脂肪层, 浆肌层; 深层脂肪层; 和骨膜(或软骨膜)(图17.3)。 浅表脂肪层是层组成的皮下脂肪组织和纤维间隔交错垂直。 这层呈现整个鼻子但浓缩在眉间和鼻尖上区。 该肌肉层由鼻部肌肉组成,包括深层和深部肌肉。 该层被定义为鼻面部肌肉腱膜系统(SMAS)并且与面部SMAS连续。 深脂肪层由疏松脂肪无纤维间隔,可以使鼻腔皮肤变得流畅。

1.jpg
图. 17.1 外鼻侧面观。 CB, 小柱断点; IL, 下小叶; N, 鼻根; PN, 鼻突点; SB, 鼻尖上的断点; SL, 鼻尖上小叶; SN, 鼻下点。

2.jpg
图. 17.2 外鼻下视图。 C, 小柱; IL, 下小叶; PN, 鼻突点; SN, 鼻下点; ST, 软三角。

鼻肌层

鼻子的肌肉分功能分为四组:提升;抑制;压缩;和扩张(表17.1)。提升包括降眉间肌,提上唇鼻翼、鼻肌和异常。这些肌肉起到提升和缩短鼻子的作用,也能打开鼻瓣膜。抑制包括鼻肌、降鼻中隔肌翼部。这些肌肉拉长鼻子,扩张鼻孔。压缩包括鼻肌横部。这种肌肉还能起到延长鼻子和缩小鼻孔的作用。该扩张由扩张鼻孔的前部和后部的肌肉,扩张的鼻孔。面神经的颧支支配这些肌肉。

鼻的血供

来自颈内动脉或外颈动脉的四条动脉是外鼻的主要供血来源(表17.2)。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动脉是指鼻前动脉和前筛动脉,两者都是眼动脉的分支。两条动脉,即角动脉和上唇动脉,来源于面动脉,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

鼻背动脉从眼眶上面的内眦腱的皮下组织层,它运行的斜下方内侧和分布在鼻上背部。筛前动脉也是眼动脉的一个分支,从鼻骨和鼻外侧软骨的底部出现,向下延伸至鼻尖。角动脉是面动脉的延续,有许多分支,如侧鼻支到下鼻侧。上唇动脉主要供应鼻孔和鼻小柱。

鼻腔的静脉引流是由与动脉同名的静脉进行的。这些最后注入面静脉和海绵窦经眼静脉。

动脉和静脉网络在模拟肌肉层(鼻内肌肉层;鼻腔SMAS层)内或上方分开。 然后,鼻子的理想层在鼻下层,以保护鼻部皮肤的血液循环,防止出血,并减少手术后的水肿。 尤其是,开放式隆鼻术需要对层的解剖进行极其准确的治疗。

3.jpg
图.17.3 外鼻软组织层。 (a) 外鼻在皮下层解剖。 纤维肌肉层暴露。 LLSAN, 提上唇鼻翼肌, Na, 鼻肌; P, 降眉间肌。 (b) 将纤维肌层和骨膜切开并翻转到侧面。 骨和软骨结构暴露。 FP, 上颌骨额突; LLC, 下外侧软骨; NB, 鼻骨; ULC, 上外侧软骨。

表 17.1 鼻肌
t1.jpg

表 17.2 鼻的血供
t2.jpg

表 17.3 鼻感觉神经支配
t3.jpg

鼻感觉神经支配

四条神经,滑车,滑车,筛前神经和眶下神经为外鼻提供感觉支配(表17.3)。 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神经的起源于三叉神经的眼分支,从内侧眶缘出现并传送到皮下层以远离鼻腔的上部。 筛前神经从鼻骨和外侧鼻软骨之间出现,并远端背部和鼻尖分开。 筛前神经损伤导致鼻尖感觉障碍。 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分支的一个分支,从眶下孔出来后向内侧延伸,在远侧的鼻内分布,包括鼻翼和鼻小柱。

鼻的骨性和软骨结构

骨和软骨的鼻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根据结构(图.17.4)。两对鼻骨形成上颌骨的上、下突,中部由上外侧软骨对构成,下半部分由下外侧软骨构成。

在上部,上颌骨的成对的鼻骨和额骨在水平段形成金字塔形的拱顶。成对的鼻骨是长方形的骨并在中线处融合。在侧面看来,鼻骨在大约上三分之一处改变了棱线的角度,如鼻前槽那样。鼻骨还通过额鼻骨缝合与前额骨融合,并通过鼻骨缝合与上颌骨的前额骨融合。下边界连接到上侧软骨。在内表面,鼻骨与形成鼻中隔的结构如额骨的鼻骨,筛骨的垂直板和鼻中隔的软骨连接。鼻骨在上部区域一般较厚较窄,较宽较窄。不同个体的骨骼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然而,Lessard和Daniel报道,从鼻前缝合线到下边界的平均长度是25.1mm。上颌骨的前突是上颌骨的向上突起,与上颌骨的上方融合,鼻骨与骨内侧,以及泪骨侧向融合。在提升的过程中提上唇鼻翼和眼轮匝肌。内侧眦腱在鼻子最狭窄部位处于额面过程。连接双侧内侧眦腱的线是内眦线。以间眼角线作为参考,鼻前方缝合线约10.7mm以上,鼻前凹槽约5.8mm以上,鼻骨下缘约14.4mm以下。

在鼻中部,上外侧软骨构成坚硬的结构。在鼻骨和上外侧软骨之间的过渡区,鼻骨与软骨重叠(鼻骨位于上外侧软骨),它们通过密集的结缔组织相互连接。重叠的区域为重点地区,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形状在一个凹面向上的方向,在中线的宽度最宽,减小横向。在上外侧软骨的上部区域,包括重叠区,双侧上外侧软骨和鼻中隔软骨部分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结构,而是一个线性间隙出现的上外侧软骨和构成的不到三分之二区鼻中隔软骨之间(图。17.5)。有些人认为上外侧软骨是鼻中隔软骨翼状延伸。在最下方,外侧软骨与外侧软骨外侧脚相连,称为滚动体。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软骨重叠在不同的形状,这种连接具有一个主要的尖端支持机制。

4.jpg
图. 17.4 外鼻的骨性和软骨结构。 (a) 左侧视图。 (b) 下观。 (Modi ed from THIEME Atlas of Anatomy, Head and Neuroanatomy. © Thieme 2010, Illustrations by Karl Wesker.)

5.jpg
图. 17.5 上外侧软骨。鼻中隔两侧的上外侧软骨和软骨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但上外侧软骨和中隔软骨之间出现一个直线间隙,不到三分之二的区域。 LLC, 下外侧软骨; NB, 鼻骨; SC, 鼻中隔软骨; ULC, 上外侧软骨。

在较低的部分,对鼻翼软骨,鼻翼软骨,是支护结构和形状等大大降低鼻腔结构(图.17.6)。下外侧软骨可分为三个脚内侧、中间和外侧脚这三对鼻子的外形密切相关。内侧脚由鼻小柱和分为两段;段的板和鼻小柱。软骨弯向内侧凸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一段切缸,它的曲线横向在正面和后部侧视图之间的两段。板段形成的鼻小柱基底隆起,和鼻小柱段形成鼻小柱。在鼻小柱段双侧软骨在正面视图中打开。在开放式鼻整形的鼻小柱不当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双功能解剖。在鼻小柱段上缘、鼻小柱段过渡到中间的小脚,一个区域称为鼻小柱–小叶结。在这个区域,软骨弯曲向后在侧视图中,某种程度上,这被称为旋转角。的中间脚对应于周围的尖端形状的部分,包括鼻尖和软三角。中间的小腿也分为两个部分:小叶和穹隆段。小叶段较直,但双侧软骨毗连的后部和前部。丘状段区域软骨曲线急剧下方向上的正面和后部的侧视图。

6.jpg
图. 17.6 左鼻翼软骨(下外侧软骨)。AC, 副软骨; Co, 小柱段; Do, 穹状段中间的脚; F, 板部分; LC, 外侧脚; Lo, 在中间脚小叶段; MiC, 中间脚; MeC, 内侧脚。

弯曲部分形成鼻孔的高冠。Daniel(1992)描述的小叶段长度为关联明显具有尖端的形状,和穹窿部分对应的小叶软三角形状。以穹窿部分外侧是穹隆交界处,在从中间小腿外侧脚的过渡被发现。该地区位于尖和翼之间的边界,尖端的分界线落在真实的交界线上。小腿外侧位于鼻翼,是下外侧软骨的最大部分。这个地区的一个方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鼻通过一些附件软骨外侧脚位于小脚外侧连接到梨形。下外侧软骨、副软骨和支持这些软骨的韧带形成围绕鼻孔的环,在鼻孔的形状中起重要作用。

提示支持机制

鼻尖位于双侧下外侧软骨,由柔软的弹性柱支撑。关于鼻尖支撑系统,Anderson提倡“三脚架”概念。该系统将端支持结构假定为具有双侧下外侧软骨的三角锥体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连接。三角锥体的一个柱子几乎是垂直的,由下外侧软骨内侧脚组成。其他两个支柱是倾斜的,主要由外侧软骨外侧脚组成。也有一些其他的结构有助于鼻尖的支持,包括韧带连接双侧基因,韧带连接双侧基因,上外侧软骨外侧脚尾端之间的连接,称为滚动区域,膜性鼻中隔的内侧脚的长度,脂肪垫在鼻小柱,和外侧脚本身。

相反,Janeke和Wright等人报道了四种尖端的支撑结构,上、下外侧软骨交界处,外侧籽骨软骨复合体(下外侧软骨和之间的连接),内侧脚和尾间隔之间的连接(连接的离子尾间隔和双侧内侧脚之间),和穹窿部吊索(双侧小脚之间的连接)。这三大支柱的平衡方面的基地的鼻子的形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丁香叶与你快乐分享

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服务时间:8:30-21:30

站长微信/QQ

← 微信/微信群

← QQ

Copyright © 2013-2025 丁香叶 Powered by dxye.com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