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用单针/双针带线【出售】-->外科训练模块总目录
0.5、1、2、3.5、5mm仿生血管仿生体 - 胸腹一体式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仿气腹/半球形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单端多孔折叠]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训练教具器械汇总」管理员微信/QQ12087382[问题反馈]
开启左侧

[交流] 关于腕关节不稳定的几个问题【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 22: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科教研
田文:关于腕关节不稳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腕关节不稳定的几个问题
田文

一、腕关节的骨关节解剖
腕关节由8 块腕骨、第 1- 第 5 掌骨基底、桡尺骨远端构成,分别组成桡尺远侧关节、桡、尺腕关节、腕中关节、腕掌关节、腕骨间关节。(图1-幻2)桡尺远侧关节包括垂直部分和横行部分。其垂直部分由桡骨尺侧切迹及尺骨头环状关节面组成,横行部分由尺骨头及三角纤维软骨 (TFC-Triangle Fibrous Cartilage)组成。(图2-幻3)根据尺骨远端与桡骨远端解剖长度的差异,分为正向尺骨变异:尺骨远端长于桡骨远端,负向尺骨变异:尺骨远端短于桡骨远端,中性尺骨变异:桡、尺骨远端长度相等。(图3-幻5)正常时:正向变异为+2mm,负向变异为-4mm。尺骨变异对腕关节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可改变桡尺骨之间的轴向载荷、桡尺月关节接触压、月骨表面应力。中性尺骨变异时由远端传导的应力约80%分布在桡腕关节,约20%分布在尺腕关节。有基础和临床研究认为,尺骨变异与月骨缺血性坏死、尺腕撞击综合征及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有密切关系。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Triangle Fibrous Cartilage Complex)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三角纤维软骨、尺腕半月板、腕尺侧副韧带、掌侧桡尺韧带、背侧桡尺韧带、尺侧腕伸肌腱鞘。(图4-幻7)TFCC的主要作用包括,缓冲腕关节尺侧受到的应力作用,将桡尺远侧关节与桡腕关节分开,连接桡、尺骨,稳定桡尺远侧关节等。
桡腕关节为双轴椭圆或髁状关节,由舟骨、月骨、三角骨(椭圆形关节面)及桡骨远端关节面和三角纤维软骨组成,与腕中及桡尺远侧关节互不相通(被腕骨骨间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相隔)。(图5-幻11)关节囊薄而松弛,由囊内外韧带加强。
腕中关节由远近侧两排腕骨组成,似S形。桡侧部分为舟骨及大小多角骨(即 STT关节),这部分类似一个滑动关节,活动幅度较小;尺侧部分为头骨、钩骨及舟、月、三角骨,类似髁状关节,活动幅度较大。(图6-幻14)
近排腕骨间关节包括,舟月关节:舟骨近端内侧面与月骨外侧面组成,由舟月骨间韧带(SLIL)连接;月三角关节:月骨内侧面与三角骨底面组成,由月三角骨间韧带(LTIL)连接;豆三角关节:三角骨掌侧面与豌豆骨背侧面组成,关节囊松弛,由周围韧带及肌腱等加强,豌豆骨有肌腱、韧带附着,类似髌骨,对腕尺侧稳定发挥作用。(图7-幻17)
远排腕骨间关节由大、小多角骨、头骨和钩骨通过各自相邻的骨间韧带连接组成(大小骨间韧带、小多角骨间韧带、头钩骨间韧带),远排腕骨间活动幅度很小,几乎为一个运动整体,韧带发生撕裂的可能性极小。(图7-幻17)
第 1 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和第1掌骨基底组成,鞍状关节,关节囊厚而松弛,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该关节灵活、稳定,可完成多方向的大范围活动。(图8-幻18)
第 2 – 5 腕掌关节:由第 2 – 5 掌骨基底和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组成,其中第 2、3 腕掌关节活动度极小,十分稳定;第5腕掌关节活动度较大,仅次于第1腕掌关节, 也为鞍状关节, 其关节囊较第 2、3、4 腕掌关节松弛,第 2 – 5 腕掌关节关节囊周围由腕掌背侧韧带和骨间韧带加强。(图8-幻20)
腕部血液供应主要有桡动脉、尺动脉、骨间动脉来提供。
腕关节活动受通过腕部的肌肉(肌腱)控制、协调,同时它们也对腕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屈腕肌:桡尺侧屈腕肌(腱)、掌长肌(腱),伸腕肌:桡、尺侧伸腕肌(腱),屈指肌:拇长屈肌(腱)、指浅深屈肌伸指肌(腱),拇长伸肌(腱)、示、小指固有伸肌(腱)、指总伸肌(腱)等。(图9-幻23)
二、腕关节韧带
分类:按韧带起止点分为外在韧带 - 位于腕骨与桡骨、尺骨或掌骨间,内在韧带 - 起止于各个腕骨之间;按关节部位分 - 桡腕关节韧带、腕中关节韧带、腕掌关节韧带、腕背关节韧带及腕骨间关节韧带。
功能:提供腕关节力学支持,控制和调节腕部各关节的运动方式及幅度,维持腕关节的稳定 , 确保腕关节功能的完成。
掌侧桡腕韧带(图10-幻28)
桡侧副韧带或桡舟韧带(Radioscaphoid Ligament-RSL):起于桡骨茎突偏背侧,止于舟骨结节
桡舟头韧带(Radioscaphocapitate Ligament-RSCL):起于桡骨茎突及桡骨远端掌侧唇桡侧,向远端止于舟骨腰部和头骨头部
长桡月韧带(Long Radiolunate Ligament-LRL):起于桡骨远端掌侧唇,止于月骨掌面桡侧缘
短桡月韧带(Short Radiolunate Ligament-SRLL):起于桡骨远端月骨窝掌侧缘,止于月骨掌侧,有人认为它仅为腕关节囊的增厚
桡舟月韧带(Radioscapholunate Ligament-RSLL or Ligament of Testut):桡月韧带尺侧深面,起于桡骨远端桡腕关节面髁间嵴掌面,止于舟骨近极的掌面,并与舟月韧带相交织,少部分止于月骨掌面桡侧缘
掌侧尺腕韧带(图11-幻30)
尺月韧带 ( Ulnolunate Ligament - ULL ) : 起于尺骨远端掌侧,与 SRL相延续,止于月骨掌侧极
尺三角韧带 ( Ulnotriquetral Ligament – UTL ):位于 UL 尺侧,与其他掌侧尺腕韧带起点相同,止于三角骨近侧掌面
尺头韧带 ( Ulnocapitate Ligament – UCL ):起于尺骨茎突基底和桡尺韧带掌面,止于头骨及其临近的骨间韧带
背侧桡腕韧带 ( Dorsal Radiocarpal Ligament - DRCL ):起于桡骨远端关节面背缘,较为宽大,越过月骨、舟月关节、月三角关节背面,止于三角骨背面。(图12-幻32)
背侧腕骨间韧带(Dorsal Intercarpal Ligament-DICL ):起于三角骨背面,与 DRC 止点向桡侧相延续,止于舟骨腰部及大、小多角骨。(图12-幻32)
掌侧腕中韧带(图13-幻34)
舟大小多角韧带(Scaphotrapezium Trapezoid Ligament-STTL):起于舟骨远极,止于大小多角骨掌侧面
舟头韧带(Scaphocapitate Ligament-SCL):起于舟骨远极,止于头骨体
三角头韧带(Triquetrocapitate Ligament-TCL):起于三角骨掌面,止于头骨体
三角钩韧带(Triquetrohamate Ligament-THL):起于三角骨掌面,止于钩骨掌面
豆钩韧带(Pisohamate Ligament-PHL):尺侧腕屈肌腱的延续,起于豆骨远端,止于钩骨钩附近
近排腕骨间韧带
舟月韧带 ( Scapholun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 - SLIL ): 分三部分:背侧部分 - 位于舟骨近端内侧面的背侧和月骨外侧面的背侧角之间,近侧部分 - 位于舟月关节近侧,韧带与舟月骨相连处与关节软骨相融合,掌侧部分 - 位于舟月关节掌侧,较背侧部分薄,舟月关节远端部分无韧带联系。(图13-幻36)
月三角韧带 ( Lunotriquetral Interosseous Ligament - LTIL ) :位于月三角骨之间,分掌、背、近侧部分,掌侧较背侧厚。(图14-幻38)
舟三角韧带?(Scaphotriquetral Interosseous Ligament-STIL):背侧部分 - 起于舟骨腰部背侧,通过并附着在月骨背极,止于三角骨背侧,掌侧部分 - 起于舟骨舟月韧带附着点远处,止于三 角骨掌侧
豆三角韧带 ( Pisotriquetral Ligament-PTL)
远排腕骨间韧带(图15-幻41)
大小多角韧带 ( Trapezium Trapezoid Interosseous Ligament – TTIL ):横行韧带束,位于大小多角骨之间,分掌、背侧两部分。
小多角头韧带 ( Trapeziocapit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 - TCIL ):分掌、背侧及深部三部分, 前两部分起于小多角骨内侧,止与头骨体。
头钩韧带(Capitoham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CHIL):分掌、背侧及深部三部分,前两部分 起于头骨内侧面,止于钩骨外侧面。
远排腕骨间关节间隙狭小,骨间韧带短而坚韧,被认为是一个运动整体。
腕掌关节及掌骨间韧带韧带(图16-幻42)
三、 腕关节的运动学
腕关节是一个运动学连接系统, 其运动不仅仅局限于屈-伸和桡-尺平面,实际上它是一个多向运动的万向关节,在其复杂的内、外在韧带系统的引导、束缚及前臂肌肉的动力作用下,腕骨之间同步协调的发挥其作用。通过复杂的生物力学过程,协调手和前臂之间位置的变化,并将肌肉的力量传导到手,并最终完美地使手功能完成。
因此,腕关节是手功能完成的重要保证之一,腕关节功能的完成取决于腕骨独特的运动学行为、腕骨(包括桡尺骨远端)的形态、腕关节韧带的完整、相关肌肉的功能状况。研究腕关节生理和病生理状态下的运动学规律,对了解腕关节不稳定的损伤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概念认为,远排和近排腕骨各为一个相对固定体系,其运动发生在腕中和桡腕关节,即远排腕骨与近排腕骨之间,近排腕骨与桡尺骨远端关节面之间(Johnston 1907),这一概念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腕骨间的运动(Henke 1859)。随着不断的研究和发现,腕骨间相互运动(Virchow 1902)在腕关节生物力学机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产生了各种关于腕关节运动学的理论或模式。三元连接系统或中央链系统(three bar linkage system,Gilford 1943)将桡骨 - 月骨 - 头骨复合体视为一个中央链系统(包括两个单一铰链关节),其中月骨作为嵌体(intercalated element)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舟骨位于链的侧翼,起稳定作用。(图17-幻46)后来,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丰富,形成了滑动曲柄理论(slide crank mechanism,Fisk 1970,Linscheid 1972),强调舟骨对中央链的“曲柄”式稳定作用,舟骨跨入腕中关节, 以避免载荷下运动链的塌陷,该理论对腕骨特殊的几何形态特别是近排腕骨几何形态和韧带连接下腕骨间的互动在腕关节运动学方面的作用考虑较少。“ 力学柱 ” 理论(Navarro 1921)则提出了腕关节纵列柱模型,认为腕关节有三个力学柱,外侧柱即运动柱,指舟骨和大、小多角骨,其主要作用为支持拇指并传导来往于两排腕骨之间的载荷,中央柱即屈伸柱,指月骨、头骨和钩骨,掌屈和背伸腕关节,内侧柱即旋转柱,指三角骨和豌豆骨,控制旋转功能。Taleisnik(1976)认为豌豆骨在腕关节运动中并不起作用,应该将起从内侧柱中去除,而远排腕骨之间几乎没有运动存在,它们为一个完整的运动单位,因此大、小多角骨应合并到中央柱。(图18-幻49)“ 椭园环 ” 理论(Lichtman 1981)认为腕关节似一横行的环,由四个相互独立的环节组成:远排腕骨、舟骨、月骨和三角骨。每一环节与其两侧的环节以韧带连接。韧带连续,就可保证腕关节同步协调运动。任一环节断裂都会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该理论更多地强调了近排腕骨特别是腕骨间相互运动(腕骨间韧带)的重要性。Weber则持另一种腕骨柱列理论。他将腕骨分为两列:桡侧承载列腕骨,包括月骨、头状骨、舟骨和小多角骨;尺侧控制列腕骨,由三角骨和钩骨组成。在载荷变化时,螺旋形的三角钩关节是决定腕关节体位的关键。
月骨的几何形态是腕骨中最重要的一环(Kauer 1980),掌-背侧:掌侧极远 - 近径大于背侧极,矢状面上为楔形,由桡侧向尺侧楔形形态逐渐不明显;桡-尺侧:同样为楔形形态,桡侧较尺侧小,上述几何形态决定了月骨易于向背侧、尺侧旋转。月骨本身的几何形态及由舟、三角骨提供的相互稳定作用, 共同决定了月骨在头骨和桡骨之间的位置及运动方式。
腕骨间尤其是近排腕骨间的互动在腕关节运动和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排腕骨由腕骨间韧带维持其力学完整性,月骨被认为是位于舟、三角骨之间的转(扭)距(体)( Ruby 1987、Horri 1991、Ritt 1995),在舟月骨间韧带(屈曲)和月三角骨间韧带(伸直)产生的运动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三角骨是尺腕链的嵌体,与尺骨关节面的接触非常有限。三角骨的运动与月骨一致,原因为矢状面上其楔形方向与月骨相同,其运动或稳定与舟月骨有关,同时也与其与腕中关节的接触特点有关,如月三角分离时三角骨背侧旋转,舟月掌侧旋转。正常情况下,舟骨远端与大小多角骨、头骨相接触,近端置于头骨和桡骨之间,舟骨本身处于一种掌屈的态势,舟月分离时,三角骨、月骨同时背伸,而舟骨掌屈。当大小多角、桡骨间距离减小(腕掌屈和桡偏)时,舟骨掌屈(旋转),反之,舟骨背伸,该机制取决于舟骨本身的完整及其与月、三角骨间韧带的正常连接。舟骨骨折时,其近断端与月骨、三角骨向背侧旋转,可引起背侧嵌体不稳定,而远端掌屈,引起舟骨变短和驼背畸形。舟月分离时,舟月韧带断裂,舟骨近极位于桡、头骨间位置发生变化,造成舟骨掌屈,月骨、三角骨背侧旋转。
手的屈、伸及桡、尺偏时,近排腕骨间相互间是运动的,但它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功能整体。近排腕骨间这种互动的基础在于各个腕骨独特的几何形态和腕骨间韧带的完整性(Kauer 1974,de Lange 1985、1990,Kauer 1992),舟月骨间运动最大,很大程度上舟月骨间韧带的完整与否决定舟月骨间的运动行为,月三角骨间运动较小,仅有 1-2mm 的远近方向移动,桡偏-远端,尺偏-返回近端,月三角关节面形态及韧带共同形成一个自锁系统。
各腕骨的运动又是相互依赖的。生理状态下,远排腕骨作为一个牢固的整体,近排腕骨
则表现为相互依赖的腕骨间运动—由腕骨几何形态及独特的韧带所决定。近排腕骨的运动行为取决于远排腕骨的位置及近排腕骨间的相互运动情况,在中央链,月骨运动状态独特,在桡腕关节水平,桡偏及掌屈时 - 月骨掌侧旋转(相对桡骨),尺偏及背伸时 - 月骨背侧旋转(相对桡骨)。
有研究指出(Sarrafian,1977),腕关节极度掌屈时,40%的运动发生在桡腕关节,60%在腕中关节;极度背伸时,桡腕关节运动占66.5%,腕中关节是33.5%。这些研究认为,掌屈时舟骨随近排腕骨发挥作用,背伸时随远排腕骨运动。
尽管上述理论对腕关节运动学的阐述不一定完善,有些方面甚至是矛盾的,但了解它们仍能帮助我们认识腕关节运动的多维性,给今后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
四、腕骨的应力分布
腕骨承受的应力受应力的方向、作用点、作用方式以及腕骨间关节、桡尺腕关节面的几何形态和定向作用影响。腕中关节中立位时,远排腕骨承载应力的50%-61%通过头骨传导到舟、月骨,17% - 30% 传导到STT 关节,15% - 21% 传导到 HT 关节。桡尺腕关节中立位时,50% - 56% 应力分布在桡舟关节,29% - 35% 分布在桡月关节,10% - 21% 尺三角关节。
桡骨远端舟骨窝与月骨窝承载的最大峰压比值为 1.5:1, 随腕关节位置变化其承载应力及最大峰压有所变化,桡偏 - 舟骨窝所受应力↑,尺偏 - 月骨窝所受应力↑。
五、腕骨的稳定机制
腕中关节稳定机制:
当轴向应力作用在远排腕骨时,远排腕骨作为一个功能整体近侧移动,相对近排腕骨轻度背伸,产生应力→近排腕骨,导致舟骨掌屈旋转 ( 在舟大小多角韧带和掌侧舟头韧带控制下 ),当舟月韧带完整时(特别是其背侧部分),舟骨屈曲力矩传导→月骨,相对于月骨,头骨向掌侧移动,加强月骨的屈曲趋势。三角骨发生两种运动行为,月骨掌屈力矩传导→三角骨,使其产生掌屈的趋势,头骨和钩骨背伸力矩传导→三角骨,使其产生背伸的趋势,而前者占主导。
总之, 在轴向应力作用下,近排腕骨保持同一的运动或旋转模式 - 旋转向掌屈、桡偏、轻度旋后。如果腕中关节相关韧带完整,腕中关节存在一个稳定机制,远排腕骨旋转背伸制约近排腕骨掌屈旋转,韧带结构的破坏将导致近排腕骨以桡偏、掌屈、头骨掌侧方向半脱位为特点的腕关节不稳定形成
近排腕骨的稳定机制:
在应力作用下,近排腕骨有两种相反的运动行为:由舟骨引发的运动行为引起近排腕骨的掌屈趋势,另一种由远排腕骨引发,通过腕中关节韧带传导到三角骨,结果引起近排腕骨背伸的趋势。上述两种相反的作用机制,在舟月和月三角关节产生相应的力矩,韧带完整时可以相互制约, 加强和维持关节的稳定;当舟月韧带损伤时,舟骨进一步旋转掌屈、旋前,月骨进一步旋转、背伸;月三角韧带损伤时,月骨与舟骨共同塌陷掌屈。因此,舟月韧带和月三角韧带的完整是近排腕骨间稳定的重要条件。
桡腕关节的稳定机制:
在桡腕关节,由于其解剖结构特点,承受应力的腕骨有滑向掌侧和尺侧的倾向(桡骨远端关节面形态所决定),掌侧桡月韧带和背侧桡三角韧带制约腕骨尺侧滑动趋势,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唇和尺腕韧带复合体制约掌侧滑动趋势,当上述支持和制约的韧带损伤、松弛时,腕骨即可能向掌-尺侧半脱位或偶尔完全脱位。
六、腕关节不稳定的常用术语
与腕关节不稳定有关的常用术语或概念非常繁多,其中也不乏有诸多分歧,以下常用术语或概念可供临床参考所用。
1、 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创伤性腕关节不稳定: 造成腕关节骨的正常解剖排序改变或丧失并导致腕关节正常的运动学行为变化的腕关节损伤(Dobyns,Linscheid, Kauer) 。
由于骨性异常、韧带损伤、关节松弛等原因,导致一块或几块腕骨运动方式异常,进而改变腕关节运动学行为的一种状态(Ekenstam)。
指一组腕关节骨性成分组合关系或运动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征,原因有创伤、炎症和先天性关节韧带松弛。引起腕关节不稳定的病理机制:韧带损伤,骨折或骨折畸形愈合,上述两种原因的复合(田光磊)
目前,不稳定的涵义已被延伸为任何引起已存在的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的腕关节损伤
2、中间体或嵌体(Intercalated Segment):指部分或全部近排腕骨,多指月骨。
3、中间体或嵌体背伸不稳定(Dorsal Intercalated Segment Instability,缩写DISI)):相对于桡骨或头骨,部分或全部近排腕骨(多指月骨)处于背伸的位置。
4、中间体或嵌体掌屈不稳定(Volar Intercalated Segment Instability,缩写VISI)):相对于桡骨或头骨,部分或全部近排腕骨(多指月骨)处于掌屈的位置。
5、分离(Dissociation)和无分离(Nondissociation):指远排或近排腕骨相邻两块腕骨之间的韧带断裂与否。
6、无分离型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Nondissociative,缩写CIND):发生于远近排腕骨间或某排腕骨与相邻横行骨性系统之间,损伤发生在外在韧带或关节囊韧带。
7、分离型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dissociative,缩写CID):发生于腕骨间或同一排腕骨的诸腕骨间,腕骨间内在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严重者可有外在韧带或关节囊韧带断裂。
8、复合型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Combined or Complex,缩写CIC):CIND和CID同时存在。
9、腕中关节不稳定(Midcarpal Instability,缩写MI):腕中关节水平的损伤引起的不稳定。
10、尺侧移位(Ulnar Translation或Translocation,缩写UT):腕关节骨作为一个整体向尺侧移位;或舟骨位置不变而其他腕骨移向尺侧,舟月骨间形成不正常间隙。
11、背侧移位(Dorsal Translation或Translocation,缩写DT):相对桡骨腕骨向背侧移位。
12、掌侧移位(Palmar Translation或Translocation,缩写PT):与DT相反。
13、动态型不稳定(Dynamic Instability):常规X线片无异常发现,施加外力或通过特殊手法或检查可使腕骨排序发生异常。
14、静态型不稳定(Static Instability):常规X线片即可显示腕骨排序异常。
15、内侧不稳定(Medial Instability):内侧腕骨列发生不稳定。
16、外侧不稳定(Lateral Instability):外侧腕骨列发生不稳定。
17、近侧不稳定(Proximal Instability):近侧Dynamic腕骨列发生的不稳定,包括桡腕关节及腕中关节不稳定。
18、背侧半脱位(Dorsal Subdislocation):相对于桡骨,腕骨向背侧移位。
19、掌侧半脱位(Volar Subdislocation):相对于桡骨,腕骨向掌侧移位。
20、适应性腕骨或假性腕关节不稳定(Adaptive Carpus 或Pseudo Carpal Instability):指韧带本身完整,由于桡骨或舟骨骨折畸形、Keinbock病等原因造成的腕骨结构的适应性排列异常,导致不稳定发生。
七、腕关节不稳定的分类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腕关节不稳定的分类系统,但某些客观指标,如损伤时间、病因、部位、恒定性、方向和模式等,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损伤时间在2周内者,为急性腕关节不稳定,2-4周内者为亚急性不稳定,4周以上者为慢性不稳定。损伤时间是决定腕关节韧带损伤治疗结果的重要指标,即治疗越及时,损伤韧带愈合的机率越大,当然最后的结果也越令人满意,反之,即使目前有诸多韧带重建和其他补救治疗措施,其效果仍相当不肯定。创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引起腕关节韧带损伤的最常见的原因,但临床也常见关节不稳定体征明显,却没有症状或对其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者,这类情况多见与年轻女性或青少年,可能与其韧带先天松弛有关或韧带松弛只是其生理发育的一个暂时过程。国内外的临床经验表明,舟月骨间分离是最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其次为月三角骨间分离,而后者我们的临床所见比国外报道却少的多,其原因可能与常规X线片表现不如舟月骨间分离容易辨认,同时腕关节镜的使用又不是十分普及所造成。静态和动态腕关节不稳定,往往是韧带损伤程度的一个表现,需一些特殊的检查手段或关节镜才能作出判断,尤其是后者标准X线片通常没有异常可见,对于没有临床经验者,造成遗漏的可能性非常大。由于月骨本身的解剖形态、与临近腕骨或桡尺骨的骨性排列关系及韧带连接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在维持腕关节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认为月骨是研究腕关节生理和病生理运动的一个重要解剖和影像学标志,根据月骨的移位方向产生了中间体或嵌体背伸不稳定(Dorsal Intercalated Segment Instability,缩写DISI)及中间体或嵌体掌屈不稳定(Volar Intercalated Segment Instability,缩写VISI)的概念。腕关节不稳定分为四种模式,无分离型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Nondissociative,缩写CIND),分离型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dissociative,缩写CID),复合型腕关节不稳定(Carpal Instability Combined or Complex,缩写CIC)及适应性腕骨或不稳定。轴向不稳定的概念主要指掌骨基底与腕骨之间的分离同时存在的状况。
一个完美的腕关节不稳定分类系统除了尽全面的涵盖与其有关的指标外,还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简单、容易记忆,临床使用方便,第二可以准确、直接的指导诊断、治疗,第三有利于临床病例的统计和总结。目前,腕关节不稳定的分类系统繁多,各自阐述的定义甚至相互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理解起来十分的费解。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临床表现、放射学改变、解剖学异常等,不同的分类系统侧重面不同,也有的分类综合了上述各种变化。
Mayo分型系统是一个非常详细、全面的分类系统,但略显繁杂,临床应用起来较为不便,也难以记忆。其最大的特点是根据韧带损伤的程度将腕关节不稳定分为分离、非分离型、混合型和适应性腕骨(腕关节不稳定),据此可以相对清晰的知晓腕关节不稳定与腕关节韧带损伤的性质、程度及范围。
Taleisnik分型根据腕关节不稳定的部位将其分为内侧、外侧和近侧不稳定,分类较为简洁清晰,容易记忆和理解。特别是对腕关节不稳定的性质有所描述,在此分类中将其分为动态和静态型。动态型不稳定和静态型不稳定的概念可以使临床医生准确、清楚地判断出腕关节不稳定的性质,弥补了以往对动态型不稳定认识的不足,使得腕关节不稳定的内涵更加完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简洁、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分类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Taleisnik分型
静态型 动态型
外侧不稳定 内侧不稳定 近侧不稳定
1.舟大多角骨间不稳定 1.月三角骨间分离(静态VISI) 1.桡腕关节不稳定
2.舟头骨间分离 2.三角钩骨间分离 尺侧移位
3.舟月骨间分离 a.动态VISI 背侧半脱位
(伴有SLD的DISI) b.无SLD的DISI 掌侧半脱位
2.腕中关节不稳定(继发的无SLD的DISI)

Taleisnik分型
静态型 动态型
外侧不稳定 内侧不稳定 近侧不稳定
1.舟大多角骨间不稳定 1.月三角骨间分离(静态VISI) 1.桡腕关节不稳定
2.舟头骨间分离 2.三角钩骨间分离 尺侧移位
3.舟月骨间分离 a.动态VISI 背侧半脱位
(伴有SLD的DISI) b.无SLD的DISI 掌侧半脱位
2.腕中关节不稳定
(继发的无SLD的DISI)
McMurtry分类是以月骨周围系列损伤为基础而建立的较为复杂和详细的一个分类系统。Viegas分类更侧重于以月骨周围不稳定为分型基础,分为桡侧和尺侧月骨周围不稳定。
还有其他不同的分类方法也在临床被应用,无论那一种方法,如果能同时表明损伤或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准确的治疗方法和评价治疗效果,这种分类就值得推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丁香叶与你快乐分享

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服务时间:8:30-21:30

站长微信/QQ

← 微信/微信群

← QQ

Copyright © 2013-2025 丁香叶 Powered by dxye.com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