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腹腔镜下预备进针是腹腔镜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涉及穿刺孔的定位、气腹建立及Trocar(套管针)的置入。以下是结合多个搜索结果总结的操作要点及流程:
一、进针前的准备
1. 患者体位
通常采用改良膀胱截石位(头低15°~30°,两腿夹角120°),以利于盆腔器官暴露。但对于未婚或简单附件手术,可选择仰卧位。
2. 消毒与麻醉
术前需排空膀胱,常规碘伏消毒腹部皮肤,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确保患者无痛。
二、进针孔定位
1. 主操作孔(进镜孔)
- 脐部 :最常见选择,适用于盆腔内肿物或常规探查。根据脐型不同,切口位置略有调整:
- 脐正中:扁平型脐孔,切口长度约10mm,需避开瘢痕粘连区。
- 脐上1cm:深锥型脐孔,需上推脐周皮肤后切开。
- 脐与剑突之间 :适用于盆腔巨大肿物或需腹主动脉淋巴结取样者,通常选脐上6~8cm。
- 合并瘢痕 :若存在既往手术瘢痕,需避开至少30mm,并联合滴水试验验证穿刺安全性。
2. 辅助操作孔
- 通常选择2~4个操作孔,具体位置根据手术类型调整:
- 二孔法 :左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点、对侧麦氏点。
- 三孔法 :增加耻骨联合上缘30mm、旁开20~30mm的第三孔(避开腹白线以防膀胱损伤)。
- 四孔法 :用于复杂手术(如恶性肿瘤),第四孔位于第三孔对侧。
三、穿刺进针技巧
1. 气腹针穿刺
- 在脐部或选定位置垂直进针10~15mm,感受第一次突破感(穿透筋膜);随后改为45°进针10~20mm,出现第二次突破感(进入腹腔),后撤5mm以减少损伤。
- 确认穿刺成功后,以0.5~1 L/min流量注入CO₂,逐步建立气腹(压力维持13mmHg)。
2. Trocar置入
- 右手持套管针,示指与中指夹紧套管,鱼际肌抵住顶部,垂直穿透腹膜。需保持Trocar与皮肤、筋膜在同一轴线,避免皮下气肿。
- 穿刺力度需根据腹壁厚度调整,分次推进以防脏器损伤。
四、注意事项
1. 避免损伤
- 腹腔镜直视下操作,避开腹壁血管及粘连区域;妊娠纹患者建议沿纹路切开以减少瘢痕。
2. 气腹管理
- 初始气腹压力不宜过高(3mmHg),逐步调整至13mmHg,避免心肺功能抑制。
3. 特殊病例处理
- 如遇嵌顿疝或恶性肿瘤,需评估肠管血供或淋巴结清扫范围,必要时增加操作孔。
五、术后缝合要点
- 脐部切口 :因结构薄弱,需缝合深筋膜层及浅筋膜脂肪层,真皮层对合无张力者可免缝合。
- 其他切口 :5mm以下切口通常无需缝合,较大切口采用皮下埋线或间断缝合(针距≤5mm)。
总结
腹腔镜进针需结合患者解剖特点及手术类型,精准定位与规范操作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如脏器损伤、皮下气肿)。术中需动态调整气腹压力及Trocar角度,术后根据切口张力选择缝合方式。
腹腔镜下进针模拟训练
腹腔镜下进针模拟训练是掌握腹腔镜缝合、打结及组织修复等操作的核心基础,需通过系统性训练提升手眼协调、器械操控精准度和空间感知能力。以下是针对“腹腔镜下进针”的专项模拟训练方案及实施细节:
一、训练目标
1. 精准定位 :在二维屏幕下准确判断进针角度、深度及组织穿透点。
2. 器械稳定性 :克服器械杠杆效应导致的抖动,保持进针路径稳定。
3. 组织保护 :避免针尖滑脱或撕裂组织,掌握“垂直进针、弧形出针”技巧。
二、训练设备与材料
工具类型 | 推荐选择 | 训练重点 | 基础模拟器 | 腹腔镜训练箱(带摄像头、光源) | 手眼协调、器械操控 | | 硅胶组织模型(模拟筋膜、腹膜、脏器) | 穿刺阻力感知 | 进阶器材 | VR模拟系统(如LapSim缝合模块) | 实时反馈与路径修正 | | 离体动物组织(猪皮、肠管,需冷藏保存) | 真实组织触感与针距控制 | 辅助工具 | 持针器、腹腔镜缝合针(圆针) | 器械适配与持针稳定性 |
三、训练步骤与技巧
# 1. 基础进针训练(箱式模拟器)
- 步骤1:定位与穿刺
- 模拟场景 :在硅胶模型上标记穿刺点(模拟筋膜层)。
- 操作要点 :
- 右手持针器夹持缝针中后1/3处,左手持抓钳固定组织。
- 针尖垂直接触组织表面,手腕轻微旋转推进(非直线下压),感受“突破感”(模拟穿透筋膜)。
- 出针时调整针尾弧度,确保针尖沿弧形轨迹穿出(避免撕裂)。
- 步骤2:连续缝合练习
- 目标 :在20cm硅胶条上完成连续缝合,针距≤5mm,线结张力一致。
- 技巧 :
- 保持器械与摄像头轴线一致,减少视觉偏差。
- 每针完成后用抓钳提拉缝线,检查是否穿透全层。
# 2. 虚拟现实(VR)进针训练
- 模块选择 :
- 基础缝合模块 :模拟腹腔镜下的间断缝合,系统实时评估针距误差和角度偏移。
- 复杂组织模块 :模拟血管吻合或粘连组织的进针,需控制力度避免穿透底层结构。
- 反馈机制 :
- 系统提示“进针过深”(红色警报)或“针尖滑脱”(黄色提示),强制修正操作路径。
# 3. 离体组织实战训练
- 材料准备 :猪皮或离体猪肠管,固定于训练箱内模拟腹腔环境。
- 训练内容 :
- 分层缝合 :在肠管浆肌层练习全层-粘膜下层进针,确保针尖不穿透肠腔。
- 张力控制 :在弹性组织中调整缝合力度,避免组织切割或线结松脱。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 原因分析 | 改进措施 | 针尖滑脱 | 进针角度倾斜或力度不足 | 改用弧针,保持针尖与组织垂直 | 组织撕裂 | 出针弧度过大或提拉过快 | 控制手腕旋转幅度,出针后缓慢提拉缝线 | 线结张力不均 | 针距不一致或抓钳夹持不稳 | 使用双抓钳固定组织,每针完成后检查张力 |
五、进阶训练建议
1. 动态环境模拟 :
- 在训练箱内加入流动液体(模拟出血),练习止血缝合同时维持进针精准度。
2. 单孔腹腔镜训练 :
- 使用单孔穿刺器,增加器械交叉干扰,提升狭小空间下的进针控制能力。
3. 团队配合训练 :
- 与助手协同完成组织牵引与进针,模拟真实手术中的角色分工。
六、考核标准
- 初级 :5分钟内完成硅胶模型上的6针间断缝合,针距误差<2mm。
- 中级 :离体肠管连续缝合(10针),无穿透肠腔或线结松脱。
- 高级 :VR模拟系统中复杂场景缝合评分≥90分(含出血干扰)。
总结
腹腔镜下进针模拟训练需循序渐进,从静态模型到动态场景,逐步掌握器械力学特性与组织反馈。重点训练“垂直进针、弧线出针”的核心手法,结合VR实时反馈修正操作习惯,最终实现真实手术中的精准、高效缝合。 |